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1. 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1) 农业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
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科技等。
【知识拓展】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有较大的影响,为了发展农业,人们常对不利的自然条件进行改造,如将山坡改造为梯田、通过建塑料大棚改造热量等气候条件、通过加熟石灰改造酸性的土壤条件等。但对自然条件改造时要考虑经济、技术条件,如过陡的山坡就不宜开垦,否则不仅投入产出比低,且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等。
【答题模板】对地区农业生产气候条件的评价
光、热资源:有利的条件是(生长期内)光热资源丰富,但有些地区可能两者不同时具备,如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光照资源丰富,但热量不够充足。
降水量:有利的条件是雨量充足或雨量适中,但不同的农作物对雨量要求是不同的,如小麦、棉花为旱作物,它们对水分的需求量少于水稻。
水热组合:有了一定数量的水热条件,还应评价水热配合状况,如地中海气候区,光热、降水都较为丰富,但雨热不同期。
评价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如降水变率(季节和年际变化)大,不利于农业的高产稳产,台风、寒潮对农业不利等。
(2) 季风水田农业:亚洲东部、东南部和南部最为典型。
特点:以种植水稻为主,具有生产规模小、水利工程量大、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单产高,但商品率低等特点。
形成条件
自然条件:分布于河口三角洲和冲积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为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或终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河湖众多,灌溉水源丰富;土壤为河流冲积而成,土壤肥沃。
社会经济条件:亚洲东部、南部地区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此外,该地种植水稻的历史悠久、种植经验丰富,且有着以稻米为主食的习惯。
(3) 商品谷物农业:美国中部平原最为典型。
特点:以种植小麦和玉米为主,具有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的特点。
形成条件
自然条件:具有地势平坦开阔、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等优势。
社会经济条件:具有地广人稀、农业科技先进、机械化水平高、市场广阔、交通运输便利等优势。
(4) 大牧场放牧业:阿根廷潘帕斯草原最为典型。
特点:以牧牛为主,具有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等特点。
形成条件:该地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土地的租金低;距海港近,便于产品的及时外运。
【辨析比较】大牧场放牧业与游牧业的异同
相同点:都是畜牧业,都分布在地广人稀的地方。
不同点:大牧场放牧业投入的生产资料多,生产的产品主要供出口,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而游牧业是指靠放牧牲畜为主的一种粗放型自给农业,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受气候、牧草等影响,常随季节变化而有规律地迁移。
(5) 乳畜业:欧洲西部最为典型。
特点: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形成条件:从饲料上看,欧洲西部的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从市场条件看,欧洲西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对乳畜产品的需求量大。
(6) 混合农业: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最为典型。
形成条件: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市场广阔,交通便利。
优势:农场形成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农民可以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2. 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1) 工业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资源、能源、土地、水源等。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政策、交通、劳动力、科技、资金等。
按主导因素可分为五种导向型


【易错警示】工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小,但并不是说工业不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如工业生产需要占用一定的土地,许多工业生产需要大量的水资源等。此外,还有部分工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甚至是制约因素,如水电工业、以开采矿产资源为主的采掘工业等。
(2) 工业地域
工业联系产生工业集聚,工业集聚的地域称为工业地域。
工业集聚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工业集聚还可以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钢铁、石油等工业形成的地域较多,常会发展成钢铁城、石油城等;而食品等工业形成的地域规模较小。
(3) 传统工业区
一般是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一般以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
典型:德国鲁尔区,其发展的条件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离铁矿区近;充沛的水源(莱茵河及其支流);便利的水陆交通;广阔的市场。
整治措施: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科技、改善交通、美化环境等。
(4) 新工业区
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工业区,主要是依靠大批廉价劳动力发展起来的,以传统的轻工业为主,企业规模小,生产过程分散,资本集中程度低,工业分散在小城镇或农村。
美国硅谷工业区是世界高技术工业的发展典范,其发展条件: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温暖湿润;靠近高等院校,科技力量雄厚;便捷的交通运输,主要是高速公路和航空;有大量的军事订货。
【答题模板】在进行传统工业区发展区位条件分析时,一般可从资源、能源、水源、市场、交通等方面进行。高技术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一般应从科技、交通、环境三方面入手。
3. 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 农业生产活动如果不合理,会造成自然环境破坏,从而出现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破坏问题。同时,大量地使用化肥、农药,也会造成土壤污染、水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
【易错警示】不要错误地认为农业活动一定会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因此要想保护生态环境,就要停止农业的发展。事实上,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可以做到让农产品的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基塘农业。
(2) 工业生产需要大量的资源,如果开采资源时不注重环境保护,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此外,工业生产还会排放出大量的工业三废,它们会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噪声污染。
4. 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1) 生产活动中的地域联系方式主要有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和商业贸易。
(2) 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

【答题模板】影响河流航运价值大小的因素分析
(1) 自然因素
地形:地形平坦的地区,河流的流速慢,适合航运。因此许多河流的中下游段的航运价值较高,而河流上游常常流速快,水力资源丰富,不利于航运。
气候中的气温:全年温度都在0 以上的河流,没有冰期;而纬度较高、温度较低的地区,河流有冰期,会影响航运。
气候中的降水:降水量丰富的地区,河流的水量丰富,有利于航运;水量季节分配均匀的河流,其流量季节变化小,有利于航运。
(2) 社会经济因素: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需要运输的货运量往往就较多,因此河流的航运价值相对较大。如:从自然因素看,南美的亚马孙河有非常大的航运价值,但由于该地区人口稀少、经济水平较低,因此该河的实质航运价值并不大。
5.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与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1) 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聚落的空间形态常常是沿着交通干线扩展。如果交通线发生变化,该地区的聚落空间形态常会发生变化。
(2) 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交通运输会影响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位置。
一般而言,平原地区交通线路密集、方式较多,而山区交通线路稀少、方式单一,故平原的商业网点密度要大于山区。此外,商业网点要求有便捷的交通,故商业网点常以交通最优为原则,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