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知识提炼)
(1) 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① 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这些政策和纲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此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美苏“冷战”从此开始。② 马歇尔计划:为了帮助西欧恢复经济,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美国开始实施对欧洲援助的马歇尔计划,这是美国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
③ 两极格局的形成:1949年,美国等12国在华盛顿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北约组织,这是一个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军事政治集团。1955年,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华沙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建立了军事政治集团华约组织。从此,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2) “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① 德国的分裂:二战后,德国被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被一分为二。② 朝鲜的分裂:1945年日本投降后,美、苏两国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区占领朝鲜半岛的南部和北部。1948年,在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分别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从此朝鲜半岛处于分裂状态。
③ 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美国发现苏联正在建设中的古巴导弹基地,便武装封锁古巴。战争一触即发。经过对峙和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危机结束。
(3)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① 走向联合的欧洲:二战使西欧丧失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地位。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逐渐走上了联合的道路。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1951年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1958年建立)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58年建立)的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欧洲共同体成立后,西欧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大增强。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的外交政策,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② 战后日本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③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举行,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该运动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美苏霸权主义,提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该运动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4)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①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1989年,波兰成为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1990年10月,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实现两德的统一。1991年底,俄罗斯等11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宣布成立国家联合体,苏联不复存在。② 世界多极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的趋势,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一超”指美国,也是唯一的超级大国,“多强”则不是确数,有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多个政治力量。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