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知识提炼)
(1) 俄国十月革命
① 二月革命:1917年3月(俄历二月),俄国爆发的民主革命,结局是成功推翻罗曼诺夫王朝,首都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士兵建立了新政权——工兵代表苏维埃,并建立了自己的武装。而后,俄国出现了苏维埃和其支持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② 《四月提纲》: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提出“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
③ 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2)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①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措施有实行余粮收集制,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这些措施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故取名如此。实践证明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一些措施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严重损害了农民和工人的利益,使工农联盟濒于瓦解。② 新经济政策: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921年3月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标志着苏俄开始向新经济政策转变。重要措施有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废除实物配给制。新经济政策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③ “斯大林模式”的措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④ 评述“斯大林模式”:成绩: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工业化;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特点: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终究日益僵化。
(3) 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① 赫鲁晓夫改革:因为之前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导致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为此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是农业方面。其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故最终失败。② 勃列日涅夫改革:改革重点是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加。1975年以后,苏联的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③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通过了一系列法规,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
④ 评述戈尔巴乔夫改革:这些经济改革措施,缺乏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加上他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